- A+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是民族歷史發展的結果,同時也對一方水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石牌坊文化遺跡作為中國特有的建筑形式,除了本身所具有的獨特建筑風格、精湛的雕刻技術、精致的雕刻圖案等物化文化形態外,更因其傳播的制度信息,所具有的社會功能與楹聯文化等而具有深刻的精神文化內涵。同樣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之一的石牌坊文化遺跡,可以看作是中華民族的特有象征和標志,其表現和傳承的中國傳統制度文化,也表現出不同地方的民俗文化,到現在仍然具有突出的象征意義。目前,石牌坊文化遺跡的研究和存在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從人文地理學的角度看,學界對石牌坊的性質并沒有統一的界定。本文將石牌坊定義為文化遺跡,其與傳統文化景觀存在哪些差異?石牌坊文化遺跡起源時間、發展與分類如何?石牌坊文化遺跡的空間分布及旅游價值構成與評價怎樣?這些都值得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2)中國石牌坊文化遺跡數量眾多,現在仍有數萬座,作為我國特有的物質文化載體和旅游資源,對其研究卻未得到相關學者的足夠重視。目前,對石牌坊文化遺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國內,就著作而言,關于石牌坊文化遺跡的不過十多本。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建筑學、設計學、民俗學領域,在女性學和旅游學等方面也有少量涉及,但多以描述性為主,主要是介紹性質的文章,對其深層次價值的研究尤其是旅游資源價值,尚未形成系統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體系。中國海洋大學董玉明教授是目前國內*早將建筑作為旅游資源進行專門研究的學者,其在2007年編著的《建筑旅游學》較有代表性。作為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建筑小品,專家學者對石牌坊文化遺跡在旅游資源價值方面的研究甚少。本文通過大量搜集資料,對散布于全國的一千多座牌坊文化遺跡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在國家對文化產業的振興和旅游業大發展的背景下,對我國石牌坊文化遺跡的空間分布特征和旅游資源價值評價進行研究。
(3)因諸多原因,目前我國石牌坊文化遺跡的數量大為減少,其損壞、破壞現象嚴重,保護開發力度不夠。以古徽州為例,原有明清時期的石牌坊文化遺跡達400多座,現只存有113座。另外,部分散落在村頭、田野等荒蕪之地的石牌坊文化遺跡,相關部門對其關注與重視不夠,由于自然環境的侵蝕加上年久失修,導致部分牌坊文化遺跡損壞、倒塌;還有相當一部分石牌坊,因為特殊時期的政治原因,尤其是文革期間,石牌坊被認為是封建舊式思想文化的代表,致使大量石牌坊文化遺跡被推倒;當今城市現代化建設、交通設施改建等原因也使得部分牌坊文化遺跡被損壞或遷址。石牌坊文化遺跡作為我國文化瑰寶的一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厚重的傳統文化,其旅游資源潛在價值伴隨著旅游大發展日益顯現,本文對其研究更具有深刻的現實背景。
版權屬于:嘉祥石雕廠(http://www.qmele.com/)
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
其他人閱讀了:
- 我的微信
- 這是我的微信掃一掃
- 我的微信
- 我的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