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石樓鎮大嶺村:近900年歷史的嶺南古村

  • A+
所屬分類:石牌樓
摘要

除此之外,玉帶河旁還有一座文昌塔、一座龍津橋、一座墨硯塘,構成了大嶺村的天然“文房四寶”:文昌塔為筆,龍津橋為筆架,墨硯塘為墨水,玉帶河為白紙,彰顯著大嶺村獨具特色耕讀文化。墨硯塘與玉帶河、龍津橋、文昌塔連成一景,稱為大嶺村的“文房四寶”:文昌塔為筆,龍津橋為筆架,墨硯塘為墨水,玉帶河為白紙,可見當時的大嶺村文風之盛行,人才之輩出。

網站關鍵詞:石牌樓、石牌坊、石牌樓廠家、石牌樓多少錢、石牌樓圖片大全。我們長城石雕的是敬業的石牌樓廠家、主要設計制作農村石牌樓、石牌坊效果圖、村門石牌坊價格、圖片大全、結構、歷代著名石牌樓雕刻樣式。

荔灣區陽曲鎮大嶺村早前入圍全省第二批鄉村旅游重點村。 這是繼深圳市首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之后,大嶺村又一次獲得“民族品牌”稱號。

撿起來,和小凡一起探尋這條有著近900年歷史的嶺南??古街吧~

村中藏著天然的“書房四寶”

石樓牌坊_石頭牌坊農村石頭牌坊_石樓

嶺南古村落離不開沸水,如廟前的風水池,以及環繞村落的湖泊。 大嶺村也是如此。 一條名為“玉帶河”的湖泊環繞著大嶺村,為大嶺村注入了生機與靈動。 此外,玉帶河畔還有文昌塔、龍津橋、硯池,構成了大嶺村天然的“書房四寶”:文昌塔是筆,龍津橋是筆架,硯池為墨,玉帶河為白紙,展現了大嶺村特色的孝友文化。

航拍中,玉帶河猶如一條“綠化帶”,湖邊綠樹蔥郁,湖水靜靜漂浮。 長約900米的玉帶河環繞在普山西南,街巷中的小港環形成了典型的嶺南水鄉格局。 村內人文水景、石橋、石巷、祠堂、門樓、牌樓、古樹、蠔殼墻……這里處處可見嶺南水鄉的風韻。

石樓_石頭牌坊農村石頭牌坊_石樓牌坊

據資料,大嶺村始建于北宋高宗建炎年間(1127-1130年),因人口遷徙而產生民居。 大嶺村古村落的整體格局具有“麗江中頭,半月古街”的特點。 蒲山腳下至大嶺涌之間,村落有序排列,基本呈六角形布局。 村內以一條老街為主軸,西胡同長在其旁,形成“魚骨形”胡同格局。 民居紋路清晰,圖案完整。

一進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玉帶河。 河面寬闊,魚兒在水下游來游去,海面不時閃過一陣水花。 “現在,玉帶河邊的魚越來越多了,以前要站在海邊耐心觀察才能找到幾條,現在河邊到處都是魚,這些都說明水質環境越來越好了?!?一位在海邊休息的玉帶居民說。 玉帶河上的另一座古橋叫“龍津橋”。 遠遠望去,古橋的兩個橋洞倒映在水面上,畫出兩個圓圈。 古橋上的行人和騎車的人緩緩而過,在古樹的掩映下,越發顯得美麗。 據了解,龍津橋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1662-1723年),位于大嶺村文昌街。 向東北走,是一座紅砂石鋪成的雙孔拱橋,橫跨玉帶河,是一座用白色碎石砌成的單墩雙孔拱橋。 橋長28米,寬3.2米,東西向設有坡道。 橋南側西端有一尊木雕胡人塑像,是一件難得一見的雕塑。 龍津橋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海珠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 對研究唐代嶺南石拱橋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石樓牌坊_石頭牌坊農村石頭牌坊_石樓

岸橋旁矗立著一條玉帶河,古龍津橋,建于清光緒六年的文昌塔(又名大奎閣塔)。 文昌塔高20多米,為三層樓閣式六角碑亭,大理石和白林石臺基,雙角水磨紅磚塔壁。 展現了當時大嶺村昌平文化的風貌。 文昌樓旁還有硯池,始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 此池形似硯臺,故名硯池。 磨顏堂、玉帶河、龍津橋、文昌塔一景,被譽為大嶺村的“書房四寶”:文昌塔為筆,龍津橋為筆筒,磨顏堂為墨,玉帶河一紙白紙,可見當時大嶺村文風高漲,人才輩出。

自古以來,大嶺村文風昌盛,人才輩出。 共有舉人5人,進士14人,舉人6人,知府以上高官10余人。 全村現存文物保護單位23處,其中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處,海珠區文物保護單位2處,上海市登記文物保護單位2處,海珠區登記文物保護單位17處。 在歲月的長河中,村內的石橋、古塔、祠堂、門樓、牌樓、功勛匾、石巷等古跡訴說著大嶺村輝煌的歷史,使這個村子古樸典雅。

石樓牌坊_石樓_石頭牌坊農村石頭牌坊

村里有很多寺廟建筑

廟宇無疑是嶺南村落的中心。 大嶺村內有陳大夫祠、陳氏大祠、良堂祠、善元桑祠、先祠等廟宇建筑。 每個寺廟都有自己的起源和故事。 在大嶺村的祠堂中,陳家祠堂具有最重要的歷史和社會地位。 此廟始建于清代,1958年擴建為生產隊食堂,2000年按原樣重建。 “為紀念大嶺村陳氏祖師慶公而建,記錄了大嶺村陳氏家族的來歷?!币晃痪用裾f。

同樣的,在大嶺村陳家的心目中,也有一座地位很高的廟宇——先祠。 “獻”取自《三字經》中的“揚名,示母”石樓牌坊,“獻宗”的意思是尊祖示宗。 “因為大嶺村最有勢力的兩大家族,都是陳順民的后代石樓牌坊,被獻祠所紀念?!?說起先祠,不少市民都會回憶起它的輝煌。

石頭牌坊農村石頭牌坊_石樓牌坊_石樓

獻祠位于大嶺村西部,大奎亭塔和龍津橋東側,前臨玉帶河,坐北朝北。 該廟為大嶺村陳氏九祖高福祠。 始建于北宋嘉靖年間(1522—1566年),距今已有近500年歷史,清乾隆辛酉年(1741年)重修。 獻大成殿又名“寧德殿”,居民又稱它為橋頭寺,因它位于龍津橋東城路北側,前臨玉帶河。

據了解,西安大宗祠建筑面積1632平方米。 大門左右兩側的雕塑正面均刻有西洋男孩,這在增城古建筑中比較少見。 原來,清代村里曾有人擔任兵部主賓清官四郎,回鄉后在村外設了一個“寄財洋童子”。寺廟。 這位高官至今仍主張對外友好,后來又鼓勵許多后代到海外發展,為大嶺村成為家喻戶曉的“僑鄉”鋪平了道路。 廟側的匾額上刻著“先祠”三個大字。 東西兩側有青云巷,東西有中新街口。 大天井用白條石砌成,兩側各有東西裙樓。 “在陳氏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因為宋朝陳氏后輩輩出,兩代名流,各領風騷?!?大嶺村村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祠堂石雕精美有兩個特點:一是石雕有青(奈)魚、風鰻、青蟹、麻蝦等圖案,突出珠三角飲食文化; 二是木雕,頭戴禮帽,短發,花領,緊身衣,短褲,高跟皮靴。 ,一個佩帶長刀、留著外國發型的“洋男孩”。

1940年1月,抗日游擊隊進駐大嶺村,以班主任為掩護,舉行抗日宣傳活動,動員居民參加抗戰,捐助物資增援前線線。 解放戰爭時期,抗清戰爭后創辦的村辦中學遷至咸安堂。 新中國成立初期,咸大成堂仍作為村辦中學使用,直到80年代初才遷為新建中學。 西安祠堂現用作老年活動中心和村史館。

  • 我的微信
  • 這是我的微信掃一掃
  • weinxin
  • 我的微信
  • 我的微信掃一掃
  • weinxin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